如何让中国出版“走出去”更“走进去”

 
点击 298回复 0 原帖 2022-12-09 20:25


2022年“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项目近日发布,《长物志》(英文版)、《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俄文版)、《中国概况》(阿拉伯文版)和《红色弄堂》(法文版)等4种外文版图书获得翻译资助。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版权局获悉,沪版图书对外版权贸易连续多年保持贸易顺差。去年,上海引进各类版权1350种,输出达1600多种,引进输出比为1:1.19。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亮相“全球书架”,业内不禁思索:如何让中国出版“走出去”更“走进去”?如何通过书籍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使其扎根更多国外读者的心中?

翻译不止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间交流

有好内容、好翻译,才能让更多国际读者领略中国之美!为推动上海出版更好地走进海外市场,以更贴近当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来叙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上海市版权局于2015年创设了“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八年来,该计划以图书版权为媒传播好中国声音,逐渐成为上海版权“走出去”品牌工程,共收到英、韩、法、日、意、德、越南等23种语言的188种图书申报。

该计划的一大特色是侧重译者身份和文化背景——为保证翻译质量,要求在外籍人士或长期居住在国外的人士中遴选译者。

以今年入选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例,该书俄文版译者为俄罗斯人国沙,现任俄罗斯国家文化联盟副主席、俄罗斯企业联合会驻华总代表,曾译过《中华文明探微》《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等作品,对中国社会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意味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长物志》为“文化中国”系列丛书之一,是造园理论和技艺的重要参考文献。

英国人托尼·布里森在翻译过程中,不局限于语言的转化,而是巧妙地在中文和英文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并运用大量博物馆馆藏、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等替代文字注释,生动鲜活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意境和内涵。


举报收藏 0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