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家具展,美国高点家具展每年都会迎来不少来自大岭山镇家具企业的负责人。日前,台升、A家等家具企业负责人再次启程参加新一届的高点展。除了欣赏和学习全球家具界的最新成果和产品,他们还会携企业产品亮相展会,吸引来自全球参展商关注的目光。
作为“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改革开放后,大岭山家具制造产业借助港资、外资企业的带动,从零散发展、独立经营起步,抓住港台家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大家具生产基地”,产品行销海外。与此同时,随着内销市场的逐步打开,大岭山家具企业已经构建起“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朱晋陈启亮
外向带动战略
“家具王国”夯实发展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大岭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南部,毗邻深圳、香港等地,总面积95平方公里。大岭山镇产业集聚多元发展、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荔枝之乡、莞香原产地、家具名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绿色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等称号。
从历史文脉中汲取养分,从改革发展中迸发活力,赋予大岭山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精气神”。据相关人士回忆,大岭山家具业崛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彼时,大岭山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打开,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同时,镇政府也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全力打造“家具产业基地”的目标,把握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家具企业向中国内地转移的机遇,引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引来了庞大的家具企业群体。
短短十年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海外200多家家具企业聚集大岭山,一个“家具王国”悄然崛起。有数据显示,大岭山家具出口量,一度占全国家具出口总量1/7的份额。
这其中,有一家家企业崛起奋进的身影。1973年,陈燕木在台湾成立了做床垫的工厂。公司成立伊始,他发现床垫在国外已经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而当时台湾还是针线手工缝合。靠技术转型升级,运时通走对了第一步。当时,陈燕木还没有意识到,一场重大危机已经开始悄悄降临台湾加工业。台币对美元汇率从20%一路升到了40%,所有生产成本一增再增,利润一再减薄。转型升级没法搞下去,企业生存越来越难。1996年,陈燕木“拎着包”来到大岭山镇,运时通工厂又恢复了生机。
一家家企业扎根大岭山,形成了聚集效应,吸引了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蜂拥而来,促进了家具产业发展。随着与之配套的化工、五金配件、木材加工等一批企业的兴起,一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形成了当地的优势。家具生产的配套生产厂家,在大岭山应有尽有,一件家具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包装、出口,均在镇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