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天于法国布瓦布榭设计工坊,偶然地机会下与长期在伦敦工作的日籍设计师-安积伸先生交流讨论,由于他的日籍背景与西方的工作环境下,我们谈论到他对于东西方设计文化有何差异,他这样说道:「我们该做的不是去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是去追求相同的地方。」这席对话交流,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更让我深思着,追求相同的地方,那应该会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不应该是需要被翻译的,它如何跨区域性与文化性的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所谓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简言之是来至于因地制宜所产生的生活习性,促成生活的事物有着多种的面貌,进而转为对于美学的不同见解。但其根本则在于基本生存,亦或是人性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那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这一部分即是我所理解而出的「相同地方」,它就像水与空气一般,你我都需要的,不必要有着过多的文化包袱,且易于置入生活之中
一个美好的器物,在抽象的时空或具体的空间中,所乘载的不只是表象的文化风格,而是使用者或设计者在了解自我文化后,所展现的价值意识,使器物得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情感依托,进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你我独特的生活风格。在置入生活的同时也隐喻了,主人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意象。之所以东西方的文化如何被融合与善用,则在于主人的生活美学里与产品本身的形式语汇。
在从事家具设计工作的我,如何以融合当代的生活美学与现代东方人文家具,即突显了上述的问题。就原易 璞真系列作品为例,其所追求的乃在于都会生活的需求满足,如同水一般,形貌上的文化语意则也略为简鍊,促其易于融入现代摩登的居家空间之中,更可成为主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这设计意图即是我们于设计操作中刻意置入于其中的。而当产品的文化语意转为隐性,届时它如何跨区域性与文化性的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便能随心所欲,减少差异化的问题了。
我认为设计思考的过程是相当必要的,它主宰了作品的深度,这些思考就象是基因一样存在于作品之中,且能合宜的被体现。最近一次的上海家具展中,不难发现近年东方风格成为百家争鸣之地,无论是现代东方、华人亦或是中式、新中式等词汇,不外乎都是一个沟通上的词汇,无需去争论何者才是正确的。设计应该要做的是藉由内化自身的文化后,经由设计转化,符合当代的生活需求,在「人性」层面的多加考量,对「人」的关怀、精神价值以及生活美学,应该才是设计的根源。如此一来设计则不需要大张旗鼓的描绘文化符码,便能屏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而它也能是能感动人心的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