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正值传统的家居消费旺季,而今年这一行业仍未能迎来自己的“金九银十”。
9月中旬,“崔氏兄弟装饰”老板崔业上正与合伙人讨论接下来的工作计划——“稳住、维持,再说前进的事”,是他今年的目标。
崔业上告诉36氪,今年装修市场环境更加严峻,企业间内卷严重、业务量下滑明显。他表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业务量少了一半,但目前的行情甚至比疫情期间还要弱,行业旺季的业务量也大不如前。
“打个比方,原来1个月可能有100个客户,现在就变成30个了。”他说。
这种“卷”也体现在价格变化上。相较于前两年同一时段“涨”声一片,今年以来,家居建材行业涨价趋势并不明显,更有家居企业推出优惠活动。
9月8日,尚品宅配推出“衣柜699元/㎡,橱柜699/m”。同日,索菲亚家居推出整家套餐39800元装整家,超出部分799元/㎡。而这一价格上次是在索菲亚2015年推出的连门带柜的定制衣柜促销套餐中出现。欧派家居则是在9月1日推出699元/㎡(m)的衣柜、橱柜。三家公司纷纷打出“惠民”、“大幅让利”口号。
两周时间,三家定制家居龙头接连推出优惠活动,家居行业掀起新一轮“价格战”的论调再次涌现。
崔业上预计,建材行业近一两年都不会再有很大的价格起伏,而且价格可能还要下降。“现在的建材行业能活着都算不错了,更不会有报复性消费。”他透露,一些大装修公司的利润不断被摊薄,“基本上能赚两个点就可以开工”。
“新房装修至少涨价40-50%”
家居建材行业在宣布调整价格后,需要一段时间落实,有时则有可能是营销手段。但从房屋装修层面看,直观的感受是价格越来越贵。
从业20余年,在北京有三家装修门店的崔业上对此深有体会。他举例“2016年,简单装一套新房两居室,人工加辅料费(硬装)一般在3万元左右。现在,同样的工程量至少得涨40%、50%。人工成本、水管、电线等原材料涨价,并且材料品质升级,都造成装修价格远高于过去。”
如果细化到软、硬装两个层面,他介绍,硬装成本是大头,因为牵涉到人工、瓷砖、木门等主材。相较而言,软装最多占装修总成本的1/3。
一次硬装后使用周期较长,软装则随时可以更换,崔业上告诉36氪,硬装一般使用周期在15-20年,但软装几乎不受使用时间的影响、更新频率更快。
眼下,这两者的市场表现也出现分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281亿元,同比增长7.0%。而同期家具类零售总额同比上涨3.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总额则同比下降7.8%。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36氪,相较于软装,硬装市场的恢复更差,出现这种差异是由于软装还存在二次更新的需求,而硬装对于新房市场的成交量则更为敏感和依赖。
装修成本大涨的同时,年轻购房群体的消费理念也发生转变。据崔业上观察,年轻群体更倾向于在看得见的软装上花钱。“80、90后,甚至00后装修比较注重软装,这些新的消费理念就是拥有智能,像软装这些东西你立马就能看见。比如床垫,以前3000元的床垫可能就满足了,但现在要花上1万元购买床垫。”
床垫制造商喜临门就在2023年半年报中指出,近年来,1000元以下的产品销量占比显著下降,1000元以上产品销量占比超过30%;此外,3000元以上产品显示出销量、销售额占比同时提升的强劲态势。未来伴随着更多高附加值产品的涌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客单价将稳步提升。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也指出,当前居住高品质需求的释放,对家居市场带来重要作用。一些环保绿色健康智能的家居产品,其市场发展前景会更好,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一些优质家居产品等业务发展。
成本放缓,需求萎缩
然而,装修价格越来越贵,装修公司、家居建材商却没赚到更丰厚的利润。与之同步的是装修需求疲弱,行业或又将掀起新一轮价格战。
此前,由于原材料等成本持续上涨,2020年底至2022年家居建材企业出现涨价潮。但下游市场需求疲软,令家居企业的成本压力无法由消费者全盘消化,因此行业的涨价幅度并未能消解成本端的上涨。
此外,加之下游行业变化引起的坏账率上升等因素,整个2022年,一大部分建材企业的产品涨价非但没有增加自身营收,甚至利润也有所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