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却总有那么一群人,无论世界怎样喧嚣,依然选择慢下来做好每一步。作为“高端中国现代家具”代表品牌,班兰始终保持稚拙与简朴,致力于带给更多用户具有中国文化风骨的作品。定位于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的《三联生活周刊》,深度对话班兰创始人兼设计师韩轶,走近班兰十年成长之路,聚焦班兰如何以十年执“拙”,探寻中国现代风格。
十年执“拙 ” , 探寻中国现代风格
身为班兰家具的创始人兼设计师,韩轶回忆起意气风发的大学时代,总不吝于谈及自己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期间的发现:不够拙。
在那个国内环境艺术专业刚刚起步的年代,学什么、怎么学,各大高校还在探索。韩轶因此有了偏得,尤其是在审视自己在专业学习的前两年,居然需要跟油画系、雕塑系接受同样结构的教育。这让韩轶明确了一件事:自己缺少那种艺术家的天分。这种天分被他称之为“拙”。
“拙”不仅依赖于先天的造化,也依赖于后天的修炼,这种艺术家的“拙”常因人而异,而韩轶的那一份要历经打磨。2013年班兰呱呱坠地。韩轶却不急着出产品、拼市场,而是开始试错。直至2015年班兰“鲁班几”的诞生,在思考如何避免重蹈为了凸显中国味道而刻意使用传统元素的道路中,韩轶顿时明白,“中国现代的设计之美,就应当拥有传统又特别当代,具体和抽象可以和谐共存”。
在此机缘下,韩轶率先提出了“中国现代”风格。通过在现代形式下对东方气韵的“收与藏”,无论是外化的空间、功能、细节,还是内里的坐望、沉着、炼达,都表达着独有的现代家具语言。具体表现在家具层面,就是在不凹造、不张扬的造型中,又“耐看”和“别有洞天”。
在漫长的探索中,与其说韩轶慢慢摸索到了“中国现代风格”,不如说他坚持的“拙”最终也反哺了班兰。如今,韩轶发现不知何时,自己拥有了当年求学时代所羡慕的、艺术家独有的“拙”。同时也正是执“拙”精神,让班兰成为“高端中国现代家具”引领者。
在深度对话过程中,《三联生活周刊》联合班兰出品特别短片《你好,班兰》,将班兰执“拙”精神,家具中的“抽象、简洁、节制、诗意”的中国气韵娓娓道来,诉说着那似乎不经常被提及的“做事如做人”的道理,解读班兰十年成长道路,与文人风骨与君子节气的品牌精神。
以无用之用,践行长期主义
何为“无用之用”?道家的“无用之用”是一种透过事物抓住本质的功夫,是一种超越功利、追求大道的智慧的精神。家具不是高科技,没有什么复制不了的专利。让班兰被识别出来的一大关键,在于对“无用之用”的打磨,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恰恰是这些无声之处蕴含的韵味、妙趣、力量、耗费的心血,让志同道合之人轻松识别班兰、选择班兰。
正如此前,一位客人走进班兰展厅,惊异地发现一个茶几表面的24颗装饰螺丝,所有十字丝口的方向完全一致。客人对比韩轶抬起手腕,腕上戴着一块售价不菲的手表说到,“这个茶几的螺丝比这手表上的螺丝还讲究”。那个手表表圈上有一圈螺丝,丝口方向是不一致的。而香木茶几面板的螺丝口拧成的方向却完全一致,如此严谨的工艺,让很多客人因这个细节选择了班兰。
除了在家具看不见的背面、内部下足功夫,韩轶还在班兰的工艺体系中刻意保留着相当高比例的手工操作。以班兰最新推出的“龙泉S”椅为例,所有的皮革包覆部分,韩轶要求必须是手工缝制,并且缝制的水准不能比高端汽车的方向盘差。
当别人用电脑快速设计时,韩轶却说自己隔着屏幕,打不通人和作品之间的关联。因此韩轶坚持用真实的木材,板材,原大实物模拟。不惜三十版、四十版地调整。更有甚者,还会把一件已经完成的作品存放半年甚至放一年。放这么久,做什么用呢?韩轶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观望。宛如在美院读书时,经常有的一个做法,叫“放一放”。把作品交给时间,用时间涤荡掉焦虑、浮华,站在自己之外的角度去审视。
正是这样慢而拙的设计方式,逐渐形成了班兰独有的风范。每一件推出的作品,都给了足够的思考、沉淀、琢磨的时空。因此也让班兰敢于做出“十年质保”的承诺,售出的家具在十年之内出现质量问题都给予免费保修,让家具能够历经岁月洗礼,满足长期价值的实现。
携手国际大师,探寻 融合与平衡
中国现代家具若缺乏民族特色,在国际市场上将难以立足。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大量涌入,与中华文明交融,同时也带来冲突。
在2022年之前,班兰只有韩轶一位设计师。因此在风格上极为统一,极为自洽。从2022年起,班兰开始邀请高水准、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加入到创作团队中来,通过与世界大师的“激烈冲突”与“深度融合”,也让班兰“中国现代风格”更加多元、丰富。而韩轶对于这种融合异常笃定。这份笃定源自于品牌自身的文化基因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遥遥呼应、惺惺相惜。“突破文化的边界,本身就是一件可审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