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然科技没有我们现在发达,但是他们的智慧有时候会让几千年后的我们看到都叹为观止,当时制作家具可以使用的道具很少,这些老家具每一个都凝聚了古人大量的心血,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接下来给大家看几样你可能没见过的家具,让我们一起欣赏古人独特的智慧。
火盆架
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漫漫冬日的呢?毋庸置疑,在长达几千年的古代,古人取暖的主要方法是烤炭火。

用来盛放炭火的器具就叫做火盆架,火盆架有高、矮两种,矮的高仅尺许,方框下承四足,足间安直枨,结构简单。

高的火盆架像一具方杌凳,但板面开一大圆洞,以备火盆坐入,四根边抹,中间各有一枚高起的铜泡钉,支垫着盆边,以防盆和架直接接触,引起烧灼。

火盆架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具类型,我们现在看到的传世实物非常之稀少。

这种东西肯定是出自大富人家的,生产量本身就少,二就是古今生活的差异导致后来的人不明白此为何物,木料拆下来都已改做其他东西了。

剃头凳
有这样一款老家具,可以说是见证着古代的美发行业。

剃头凳其形起源于小条凳,但凳腿间有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用来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通常都用小锁头锁着,第二层和第三层抽屉就是用来放置理发的剃刀、梳子、围布等工具。

剃头行业在过去属于下九流,排行第五。下九流分别为: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花子、九卖糖。可见,剃头师傅的地位非常低微。

剃完头,不能跟顾客主动要钱,而是让顾客主动赏钱,钱的多少要看顾客的满意程度与心情,顾客把钱直接从剃头凳面的小长方孔内塞进去,打开剃头凳上的抽屉,就能看到一天的收入。

落地屏
落地屏这种物件已经很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落地屏本身所带有的文化气息却是毋庸置疑的。
屏具是中国家具门类中甚为特殊的一类,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独成体系。

因为古宅的房屋结构并不像我们现代房屋这样严谨,所以在这个时候古人想到一个办法,他们用屏风将一间大房屋隔开,分成多个小间,用以区分各个房间的不同功能。

落地屏与屏风略有差别,一般是独扇,形状差异大,所摆放位置也相差甚远,有的置于门口位置,有的摆于书桌砚前用以遮尘,还有的立于枕边用来挡风。

天平称
这是过去一种常用的衡具,为了重量称得准确,天平挂在架上,下有台座和抽屉,上直立柱并架横梁的一种家具。

众所周知,古时人们是以金银或铸币等作为货币,若没精确的衡具,那么那些流动的散碎银两将无法确认其价值,天平架巧妙地应用了杠杆原理称量金银,精致准确,是经商时不可缺少的用具。

随着货币的变革及更精密仪器的出现,天平架也随之消失,加之使用频繁,并不像大型家具不经常搬动,所以传世的实物非常稀少,也非常珍贵。

冰箱
古人在酷夏能否喝到沁人心脾的冷饮呢?答案是可以的,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冰箱。”

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于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这种“冰箱”主要是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饮品和水果,保持冰凉感觉,另一个用途就是相当于“空调”,在室内放着进行散热降温,可以说是一物两用,非常受欢迎。
都承盘
这是一种用以置放文具、文玩等的案头小型家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收纳盒"、"收纳筐"。

据悉,都承盘主要流行于明清时代,特别是到了清朝,都承盘的样式颇多,有的款式高低分层,有的还带有暗格,制作繁琐,都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家具制作工艺技术。

一般的都承盘体型不大,多为方形结构,上下两层。上层用以盛放笔筒、印盒、小器玩等物品,下层通常设有抽屉,用以盛放印章等小型文房器物,是书房桌面上一件重要的收纳工具。

结语
如今有些老家具因不再迎合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却是历史文明进程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所珍惜、所传承。